文学家王安石曾言:“认知世界如梦,不追求,内心空旷静谧。”
人生终究如梦,逝者已矣,留下的只是飘渺的痕迹。
然而,记忆却刻骨铭心,在特定时刻触发,点滴往事重现,或成新的构想,或似无意乱想。
或许大家都曾梦见过已故亲友,梦醒后心存念想,对于细节却了解甚少。
古人同样面临此困扰,因此有“周公解梦、周庄蝶梦”等智慧之语。
将梦幻与真实连接,我们会发觉,梦见已故之人多系有意义的启示。
一、长久的思念,终将映入梦中。
俗语云:“白日思乡,夜夜梦归。”
还有谚语道:“亡人常现梦,深情不在尘间。”
亲朋好友已辞世,然其情谊和援手之意,依旧存于心头。
尤其是父母、兄弟姐妹,和亲近的友人。相伴成长,共度艰难,留下的难忘片段,如鲜活的画面刻印在记忆深处。
以我家为例,外公逝世后,母亲常提及外公的往事。年轻时,在林场工作,虽收入有限,却精打细算,照料一家九口。
外公聪颖,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镇上经营小店,赚得颇丰。
对母亲而言,外公比外婆更多情。逢年过节,外公总会悄悄递些钱给母亲。
而外婆去世后,母亲很少提及。也许是因为母亲对外婆有所成见,两人互动不多,心意不够相通。
时常梦见逝者,怀念其关爱,情景如昨。这种现象提示,人应铭记他人之恩,因为怀念,因为珍惜,故人才会入梦间。
二、内心愧疚,噩梦常袭。
故事里有庄子和妻子田氏的一段佳话,记载在《警世通言》中。
庄子常向妻子倡导:“夫妻宜同心,情系终身。当然,年轻女子如失爱侣,重整新局,也并非无情之举。”
田氏坚定地表示:“忠诚不双宗,节义不再配。何以见善良家妇人,两家奉茶,两床共寝?假如我命运交错,陷此困境,毫无廉耻之事……”
但不久,庄子病重,世事难料。
庄子去世的第七日,一位美貌青年自称楚国王孙,拜见田氏。
楚国王孙留宿庄子家数日,与田氏交心,情愫迅速升腾,田氏抛却往昔诺言,深陷其中。
正当田氏陶醉于情感之际,心中却充满不安,她梦见庄子的棺材发出声响。
走进棺材,庄子居然复生。
田氏感到羞愧,颤声道:“妾自尔逝,思慕难舍。闻棺中动静,想起古人有还魂事,望您复生……”
虽是寓言,却表明了白天的行为决定了夜晚的梦境。同理,对别人的欺骗实质上是对内心的自欺,或许会在夜间扰人梦。
现实生活中,不孝之子,父母年迈时冷落;父母患病,不舍得出钱。
然父母去世,却挥金如土,盛大摆宴,邀请亲朋好友,高价请锣鼓队。这举动,无疑揭示“内心愧疚”。
不孝之人,夜晚梦见父母辛酸,自己也伴随悲愁。然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。
同样,对友人凌辱,以恩报怨,虽短暂得意,但友去世后,或唏嘘一叹,夜难安宁。
三、时光已老,期待天堂与故友再相逢。
在晚年的阶段,一些长者似乎对生命的终点有着特殊的感知,因此他们言谈中流露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话语。
例如,老人会告诉子孙,可能很快就要与祖辈团聚,也常在梦中与已故的亲人相见。
尽管老人梦中的祖辈重逢并不能完全解释,但他们在怀念先辈的同时,也在向年轻一代传递祖辈的美德,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。
俗语云:“鸟将死,其鸣也哀;人将死,其言也善。”
当生命逐渐走向尽头,内心难免沉浸于哀伤之中,但对于生命的不可抗拒之逝,我们只能默默接受。
我们借用天堂、来世、冥府等假设,来构建关于死后世界的想象,为生命的离去找到一种寄托。这种构想或许是想象的,但也是一种期盼。
在我们的潜意识中,生命在世间的结束并非终点,而是在另一个世界永恒延续。然而真相究竟如何,我们无法阐述、无法窥见,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,却是一种实际存在。
从这个角度看,老人梦见逝去的亲人,可能意味着他们已走近生命的尽头,子孙应多关怀、照顾。听听老人的述说,不必驳斥,因为这些梦境是老人内心的映照。
四、最后的几句话;
无论如何,我们不应该崇尚那些荒诞的妖怪和邪恶的鬼怪,也不应将梦境视为吉凶的预兆。
作为人,只要心存善念,不虚伪,梦中所见并不会有太大关系。
孔子曾言:“不去谈论那些神秘的力量和诡异的事情!只要心中秉持正道,真诚尽孝,就能安然无虞。”
对待在世的亲朋好友,多付出一些爱意,回报他们的恩情,日常多沟通联系,内心便少了愧疚之感。如果能在梦中重逢,那将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,毫无忧虑可言。
在清明、中元等传统节日,祭奠已逝的亲人,是对他们的尊重之举,也有助于内心的平和安宁。
最终,愿世间善良之人皆有美好的梦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