棺材下葬时的讲究
在前面的“梧桐树下戏凤凰”头条号中,我谈了“土葬墓穴位置安排”、“土葬挖坑的讲究”,这篇来说一下整个葬礼中最关键的过程——棺材坐堂。这所谓“坐堂”,就是将棺材放进挖好的坑中,堂谐音“塘”,塘即“坑”。
坐堂虽是降棺入坑,但不能说“降官(棺)”或是“落官(棺)”什么的,那样晦气,官哪能降呢。而“坐堂”则是当官的意思,讨个口彩。
(棺坐堂)
墓穴安排和挖坑都有很多讲究,而讲究更多的是如何将棺材放进墓穴中。挖坑相对简单些,棺入坑要复杂,讲究也多。棺材抬到墓地,由阴阳先生拿出罗盘,看针定准“山向”,接下来就看抬棺那班杠夫了。
杠夫的班头称为“杠头”,在过去北京,杠头与众不同之处是手 拿响尺,这响尺是一种类似梆子的敲打指挥工具,杠头一打响尺,杠夫开始安排了。棺材抬到墓穴旁后,杠头便开始做棺材下葬安排。杠夫在坑口上,先顺放两根大杠。
(清慈禧太后下葬时,杠夫统一着装)
当阴阳先生宣布吉时到,杠头指挥杠夫将杠绳拴好的棺材移至坑口,杠绳的另一头绕在杠上,以为滑车。棺放下放时要注意的是,要调好棺材的方向,如果坑是南北向的话,棺材也要顺着坑的方向,大头(遗体首部所在一端)朝北,小头(遗体脚部所在一端)朝南,与在家停灵的方向刚好相反。
把棺材往墓坑里放,就是技术活了。
杠头会将杠夫分成两部分,多数人在坑上,负责放棺;至少有两人会下到坑底,负责接棺。
(旧时民间杠夫)
如果亡人生前是富贵、官宦之人,其棺材往往大而沉重,抬棺要用48人(48杠)或64人(64杠)的大杠,这样的大棺一般须使用八根杠绳系住棺材,往坑内慢慢下放,老北京称为“八把花”;如果在棺材两头的四个角上,各用一根绳,这叫“口花”。棺材轻的,用两根或四根绳子即可,将绳子直接从棺底穿过,这叫“腰花”。
因为杠绳一抖一松,故将棺材往下放称作“抖花”。我在苏北老家见到情形相对简单,一般都是腰花,绳子捆好棺材后,绳子互挽在大杠上。将棺材抬到坑口上,慢慢放松绳子,棺材便会缓缓地落下,直到平稳地放到坑底。
(准备入坑)
抖花时得小心谨慎,有经验的杠夫会把大绳往腰里一挎,左手握绳,脚蹬在坑口的杠上,听杠头的指挥口令走——
“八把花抬头”——意思是棺材要往下放了,作好准备;
“抖花”——绳松一松,棺材放下放;
“口花吃紧”——棺材两头四角系绳的杠夫要拉紧绳子;
“八把花全散”——棺落定后及时把从杠绳抽出来。
已在坑底的杠夫见棺往下落,得全神贯注,要不时调整棺材的平衡,保证棺材平稳下行,不能失衡。万一坐堂过程中出现不平衡,头高头低的,歪了斜了,那是十分不吉利的,主家会找茬讨说法。
(棺达墓地)
如果见哪头低了,坑底杠夫要用肩将棺材低的一头撑起来;如果棺材幌动,要赶紧制住,用脚登或膝盖顶住,不让棺材与坑沿碰上,这叫“登坑下葬”。
要注意提,在棺材开始往下放的时候,吹鼓手要立即动起来,鼓乐大作。棺材坑底放平后,一声大锣,乐止。至此,在丧礼中有重要作用的乐队就完成任务了,吹鼓手可以收搭器材、行李告退。
(棺材抬到坑口,准备入葬)
棺材落到坑底后,坑底的杠夫会用身体顶、脚蹬,调整好位向,让棺材坐实、摆正。这下是不是就可以填土埋棺了?不可以,在埋之前,阴阳先生还必须最后做一件事,对棺材座向进行校验,看是否与之前定好的吉利山向一致,不得偏离。
这个校验过程,叫“找中”。
如何“找中”?“中”在哪?挖坑时,已找出了坑底的“中”,这“中”实是一条中线,是棺材摆放的方位朝向。“中”与坑两边等距。阴阳先生找“中”,就是在棺材盖上找出棺材的“中”,这“中”与棺材盖的边等距。两点一线,贴上红纸条做为标记。
(出殡途中)
找好“中”后,阴阳先生会拿出装有米一类谷物的瓷盘子,将罗盘放在上面,让指针朝向与“中”线重合。
接着,阴阳先生由主家一人配合,从棺头拉一根线到棺尾,这线叫“卧线”。卧线与罗盘指针、中线是一致的,卧线从棺材两头垂下去,线上挂有坠子(铜钱),直垂坑底。如果棺材刚好摆在正“中”位置,这个线坠就必然落在坑底的“中”线上,术语叫“三线归一”。
(入葬)
“三线归一”就说明,棺材摆放到位,完全坐堂了——术语叫“正位”。如果三线不一致,要对棺材进行调整,直到“三线归一”。如果要调整的幅度比较大,有时要用杠子撬棺。
“三线归一”了,阴阳先生便要请亡人本家年长者出来验视了。老北京的阴阳先生要对主家主事者说:“爷,您看,三线归一,天地相合。您吉祥普照啦!”
(入葬)
主家主事者点头说“好”,阴阳先生与拉线的一起,把卧线扯断。到时,阴阳先生的任务完成了,主家主事者会拿出准备好的黄包——用黄火纸包的现金,谓之“喜钱”,塞给阴阳先生,当报酬。
下面的事情就是填土埋棺了,也有很多讲究。这会以后的”梧桐树下戏凤凰“头条号中,继续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