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从何时起,民间对于风水文化方面,流传着一句谚语:穷搬家,富迁坟,不穷不富挪大门。 这句话可以体现民间对风水文化的信奉!
《易经》中也有一段人人皆知的话,“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”。
风水文化,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。
那么,咱们来聊一聊“风水”这个在近代争议不断的话题!
一 萌芽期
在远古时期,由于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,人少而兽众,人不可胜兽,栖息地需要选择有利于繁衍的“择风避兽、近水向阳”之地,这应该就是风水文化最初的萌芽阶段了。
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,便是出现在这个时期。伏羲又名包牺氏,教人结绳记事、捕鱼猎兽、制作琴瑟、用草药针灸治病救人。
又创伏羲八卦(先天八卦),教人择地而栖。《易-系辞下》记载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。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”。
当文字出现以后,风水学也随之见诸记载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,就出现了大量关于“卜宅”的记录。
有个从尧帝时期活到商武丁时期的人物,叫彭祖,彭祖有个弟子,叫青衣。青衣说:“内气萌生,外气成形,内外相乘,风水自成”,风水学作为一门学问,这时候已开始隐隐成型。
值得郑重一提的是,商王朝从商汤灭夏到商纣被灭的554年间,一共迁都五次(也有说前八后五共十三次迁都的)。除了因为战争、水患等原因,也有相信“卜宅”结果,选择天时地利、趋吉避凶的原因。
传说商王朝第十九代帝王盘庚就是一位懂得风水兴国的国君。历史上有记载盘庚五迁。这也是近代学者对商朝迁都次数有争议的原因,一派说盘庚继位后迁都五次,盘庚继位前还有八次迁都。另一派说盘庚迁都是商王朝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迁都
盘庚继位时,商王朝国力衰弱,为使国家兴旺,盘庚决定将国都重新迁回殷地。而大臣们都因为前面的数次迁都折腾够呛,所以多数大臣反对盘庚再次迁都。盘庚许诺将国都迁回殷地后,国力一定会再次振兴。后来商朝果然国力大盛,本来快要没落的商朝,又延长了几百年的时间。
姬昌灭纣后,建立周朝,推演《周易》,创文王八卦(后天八卦),建立“仰观天文、俯察地理”为主导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。
《尚书》记载,周武王营建洛邑时,命周公相地,“召公既相宅,周公往营成周,使来告卜。”
周公姓姬名旦,周文王第四子,周武王亲弟弟。姬旦创《周礼》,《周礼》对相地之术有记载:“以土宜之法,办十有二土之名物,以相民宅而御其利害,以阜人民,以蕃鸟兽,以毓草木”,“土宜天时,百物行治”。
可见相地之术,在商周时期,已成形成理论基础,“附天观地”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。
(注:《周礼》为儒家十三经之首,成书为战国时期,编著者不详,为西汉年间河间献王刘德在民间征得,但《周礼》所记录之内容为周公姬旦所创。近代亦有《周礼》为西汉刘向、刘歆父子借周公姬旦之名伪造一说)
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出现众多的学术流派和哲学思潮,各个流派都对宇宙的演变及天象地理对人们的影响,展开探索和辩论。
阴阳五行学说在此时得到空前发展,并渗透进同时出现的儒、道、墨等学术流派,为风水术几千年的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同时,春秋战国时期,群雄割据,各部势力竞相筑城,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也为风水术提供了实践基础。
二 成型期
至始皇帝一统中国时,风水学一门已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此类工作的职业堪舆人士,据唐《晋书》记载:始皇时,有望气者云,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,故始皇东游以压之,改其地曰秣棱,堑北山以绝其势力。《晋书》所言“望气者”,即为专职堪舆人士。
在始皇帝身边,也有一名专门掌管天象保福避祸、为皇家相宅择墓的官员赵康,阿房宫及始皇陵的选址就是赵康所为。只可惜两处地址皆未能让秦朝气势延长,秦在始皇帝死后三年即灭,阿房宫也毁于大火。
秦时有一名风水术士叫朱仙桃,朱仙桃著有《搜山记》一书,《搜山记》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风水文化著作。
至汉朝,又陆续出现《堪舆金匮》、《宫宅地形》、《周公卜宅经》、《图宅术》、《大衍元基》、《葬历》等风水文化著作。
至此,历经秦汉两朝,风水文化已经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,风水文化在世间正式成为一门学术流传至今。
文章实在太长,恐怕看官们没有耐心看完,无奈分成三篇。下两篇将和看官们讨论风水文化从皇家独家禁术走向民间,在民间盛行并分成无数派系之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