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宫城又称紫禁城,沿用元代大内旧址而稍南移,周围加砖砌护城河,即今筒子河。南面正门称“午门”即元代皇城灵星门旧址。万岁山,明代又称煤山或镇山(清代改称景山),是元代延春阁旧址,明代堆上筑成。此山五峰耸峙,中峰在全城中轴线上,又当南北两城墙的正中,形成全城的制高点。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,庄严而匀称大方。帝王居住的主体大殿也在它巍峨实体的依托之中。它们是:外朝三大殿,即皇极殿(清改称太和殿)、中极殿(清改称中和殿)和建极殿(清改称保和殿),和内庭后三殿,即乾清官、交泰殿和坤宁宫。它们在全城的中轴线上,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。
紫禁城不但占据京城中心地位,而且还是全城风景优美的地区,在西北部有太液池、琼华岛,这是辽、金时代的离宫。元代又利用这个自然景区修建了宫殿,成为宫苑。西面有碧水粼粼的中南海。北倚万岁山,俗称煤山(明初曾堆过煤而得名),永乐年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成山,主峰高88.7米,周围二里余,成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,形成风水靠山,与禁城前面的金水河互相呼应,有山有水,阴阳交汇,体现并构成中国建筑前面有水,后面有山的传统格局。
以风水的角度分析,内庭宫寝为阴区,进中路乾清门,便是后三宫了。后三宫中,乾清官和坤宁宫均为面宽九间,重檐庑殿顶,为内廷的正殿正寝,是皇帝、帝后的正式起居场所。在《周易》八卦中,乾即天,坤即地,乾清、坤宁两宫法天象地,于是“天地定位”,前者为“阴中之阳(厥阴)”,后者为“阴中之阴(太阴)”。两官之间的交泰殿则意指天地交泰,阴阳和平,是“中阴(少阴)”。这样命名的用意何在呢,原来皆与《周易》卦名卦义有关。
乾清官出自乾卦,《彖传》说: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”《象传》说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
坤宁宫出自坤卦,《彖传》说: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,乃顺承天。” 《象传》说: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
交泰殿出自泰卦,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合成,乾下坤上,乾内坤外。《象传》曰:“泰,小往大来吉亨,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,内阳而外阴,内健而外顺。”《象传》曰:“天地交泰,后以财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”
过午门、神武门一条南北中轴线又将宫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。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,为阳,五行中属木、为春,在“生长化收藏”中属收,所以宫城的东部布置了与“阳”有关的建筑内容。如东部的某些宫殿为皇太子所居;文华殿原为太子讲学之处;乾隆年间所建的南三所,系皇太子的宫室。西方为阴、为金、为秋,在“生长化收藏”中属收,所以宫城的西部布置了与“阴”有关的建筑内容。如皇后、宫妃居住的寿安宫、寿康官等,都布置在西部。
如是东居太子,西栖宫妃,男左女右,阳左阴右。皇城东有太庙法阳象天,西设社稷坛法阴象地。“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”(《老子》)。宫廷朝事大典百官排列,文臣列于左,武将立于右;与此相应文华殿位左,武英殿位右。太和殿丹陛上左陈日晷以司天,右置嘉量以司地;前者定天文历法,后者制度量衡,皆左主天道属阳,右主地道属阴,阴阳相合而成一体。古代建筑大师就是这样把阴阳宇宙观与宗法礼制巧妙地结合起来,规划设计了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,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明、清北京的紫禁城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,也是近五百余年来封建王朝最为壮观的皇权统治中心。为什么紫禁城用紫红颜色的墙?这是紫微星的颜色。天上的紫微星是北极星,天空中亿万颗星星都在围绕着它旋转,它是宇宙的中心。明、清北京城的中心是皇城,皇城的中心是宫城,宫城的中心是太和殿。太和殿的中心又是象征着宇宙中心的须弥山,其上有九层台阶的须弥座,上面坐着一个真命“天子”。他所在的宫殿托浮在团团白云似的汉白玉基石之上。上朝之时,在肃穆、凝重、庄严的气氛之中,金鼓齐鸣、乐声回荡,使朝臣脑海中增添了“天上仙境”的虚幻之感!上坐一个珠光宝器满身、珠玉玲拢满头的“天子”。他位于一切设计、想象的中心。用物体的光彩、用声响的神秘使他塑造成整座城市乃至整个宇宙的主宰者。这就是“君权神授”、“唯我独尊”的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