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风水 >

中山小琅环公园介绍:小巧玲珑之玉坠环,在“松风水月”之中洗心听蝉

158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3-09-07 07:52:27    

小琅环公园,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,始建于2003年,总面积约1200亩,园内有“小琅环”“石仙洞”“金水桥”等多处名胜古迹,尤其以“仙螺”“金沙”、“松风水月”而闻名于世。

小琅环山,位于三乡西北部桥头村和乌石村之间,海拔136米。山麓密林之中,有一处由“洞”“石”“林”“水”共同组成的自然独特景观,其中两块“蓬莱仙石”倾斜相盖成洞。

小琅环公园,位于中山市三乡镇,相识已久,今日来此,终得梦圆;

在三乡区桥头乡之北,耸出一座山势如龙的小琅环山,相传北宋年间,三乡当地村民已称这个洞为“石仙洞”;清代又称“石室”,当地人俗称为“石匣仔”“石屋仔”

沿着东面松竹夹追的山间小路到山腰上,只见奇石重矗,木绿树阴,环境清幽,丛林中躇出个天然石组成的石洞,入口址可见“小琅环”三个大字的石刻。

小琅环公园门牌坊巍然屹立,两边高大的椰子树,妆点了南方城市特有的风情;

石洞由两块厚1.6米的大石块重叠、被两颗直径1.8米的蛋卵石支撑成45度,形成了一座15平方米的石室。进洞内,便听见潺潺水声,溯源可见在右下方有一小泉眼。

泉水源源溢出,流入长1.5米、宽1.3米、深0.3米的麻石条建成的水井,又从井中顺溪流流下山去。石洞最高1.8米,低处只有0.7米,真是“水抱山环,山随水依”的奇绝境界,石室顶上有形似脚印和酒杯印的痕迹,相传仙人见其景色清幽,于此逗留而遗下的。

小琅环,终于来到了这里,你看那双石重叠,不觉得这很有韵致么?

相传在北宋年间,当地村民已称这个洞为“石仙洞”,又称“石屋仔”,清代称“石室”

据《香山县志 · 道光篇》记载:“石室在乌石桥头乡后三里许,片石成岩,嵌空如室,中引泉脉,其石旁列者如坫如几,俨待游憩,下有神仙螺、金沙。”

驻足于此,凝望着“小琅环”红色石刻,我心中的那一份眷念之情,油然而生;

清代嘉庆乙亥年,即公元1815年,三乡桥头村“文魁”、也是村中新晋的举人郑荫棠来此游览,因见此处胜景非凡,喜不自禁,故将其命名为“小琅环”,寓意“小巧玲珑之玉坠环”,并亲笔题额镌刻在石洞顶的前沿之处。

随后郑荫棠及三乡众多文人墨客,在此聚集畅谈之时,在洞壁附近的几处石头上,依次题写“石仙洞”“松风水月”“松风”“琴音”等字迹,留传至今。

小琅环:我深爱这个具有玲珑诗意的名字,如一个“小巧玲珑之玉坠环”;

在洞的左壁还竖刻两首诗,一首为:

好是蓬莱石,飞来枕一溪。

地无烽火劫,洞有岭云栖。

载酒看花笑,煎茶听鸟啼。

天然山水意,壁上喜留题。

“小琅环”三字,是由清代嘉庆年间,桥头村举人郑荫棠题写,旁边赋诗两首;

另一首为:

坐领此中趣,清幽俨鹿蹊。

心随流水活,目极远峰低。

松阴迟归鹤,钟声杂午鸡。

徘徊忘日暮,牧笛下山西。

下款为:“荫棠氏题”

两诗均用楷书阴刻而成,每字4厘米见方,从诗中依稀可见当年此间名胜之秀美景致。小琅环,真可谓:“蓬莱仙境,叠石成室,古木参天,流水似金”,游览于此,信可乐也!

“琅环社”,这里应该是整座小琅环的“土地神”了吧,多年以来,香火依然氤氲不断;

洞里面积约15平方米,在洞后石壁上,刻有行草对“石下清泉松间明月,山光鸟情潭影人心”“庚申年秋字书”

此外,洞内还刻有“心凉透”“松风水月”“石仙洞” “松风”“琴音” “琅环社”等石刻,旁边还刻有一只仙鹤,石洞后壁上,至今尚且刻有“观音送子图”

“石仙洞”,这里已然成为三乡村民顶礼膜拜的一处胜迹,可惜神龛的头部略有损毁;

据当地一位老人说:此处景致,早在北宋之前就已然存在。据说在北宋年间,有一神仙从海外云游至此,由于路途疲惫,便在石屋的顶端稍作休息,殊不知被这一胜景陶醉得忘了继续行路。神仙一激动,不禁跺脚称奇、啧啧赞叹,所以,在石屋的顶端,无意间留下了一个脚印和酒杯的印。

在前一年《中山故事》中,还专门介绍过的桥头小琅环,拍摄人员爬上了石屋顶端,果然发现了一个类似脚印的凹陷,实在令人称异!

“松风”,也在“琅环社”里面,总能让人感觉到有一种超脱尘世喧嚣的“神仙”感;

但真的想要爬上去并非易事,所以我没有亲眼看看这个“神仙足迹”了,可惜!不过,有幸能够在忙里偷闲、闹中取静,处于这么清幽雅致的环境中,观赏着这么特别的小琅环,真令人流连忘返!连神仙也是!

小琅环山的得名又源于山内的一处由山、水、石、洞组成的天然胜景——小琅环。只见奇石重叠,绿树成荫,环境清幽,“小琅环”三个朱红大字就刻在小琅环的最大的一块石头上。

“松风水月”,在“琅环社”里面,你能看到有很多清代至今、清新雅致的刻字;

小琅环的独特之处,就在于有两块厚一米多、长宽各约七八米的方形大石板砌叠在一起,并同坡面成45°角斜盖着。石板的顶端,由两颗直径约两米的大石卵支撑着。

而石块底端中心处,却隐藏着一个深邃的小石洞。这样的完美力学,使小琅环历经千余年也屹立不倒!

不知是“心凉透”,还是“透心凉”,感觉像是三个字的回文诗,读起来很有意境!

“小琅环”正门处还有一石,上阴刻“洗心听蝉鸟,八O年李南”字样,有珠海白莲洞公园清代同治年间吉大文人叶显昭所题“洗心”石刻格调,交相辉映,甚是一番逸趣,可见此处为古今的文人骚客所喜爱。

洞内还有一股清泉,徐徐涌出,长流不息。我尝了几口泉水,觉得清甜无比!怪不得山下桥头村的人拿着水桶争相来这里取水饮用呢!

“洗心听蝉鸟,八零年李南题”,这多少让我想起了珠海吉大白莲洞叶显昭“洗心”石刻;

小琅环山上生有众多百年参天大树、竹林。据专家鉴别,小琅环公园植物种类达460多种,其中铁冬青、岗梅、鸭脚木等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200多种,并有百年树龄的国家三类保护植物——土寻香和千张纸等树。

小琅环山良好的生态环境,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,当时三乡的学校组织学生郊游等活动,大都选择来小琅环山。1995年始镇里的一些退休老人相约结伴到小琅环山晨运健身,其后上山晨运、休闲人员日渐益多。

“小琅环”的顶部,至今依然留有一处脚印,传说是神仙在此休憩时无意留下;

石屋顶上留有一脚印和小洞,传说是神仙路经此地,在石屋顶休憩,被仙景陶醉而久坐留下的脚印和酒杯印。石室的喷泉,时涌出金沙,光照耀目,石隙上的坑螺壳显金色,味鲜美,被赞为“仙螺”

山涧造拱桥,桥下金泉流,水底淌金沙,故曰“金水桥”。为方便游人和增添景点,2003年9月由三乡镇人民政府建造此桥。站在桥上往下看有一环池清泉,仙水淙淙流向三眼小桥再往下泻;往前看,桥头村田野青绿,新房处处。圩仔新城则高楼栉比,景色尽收眼底,令人心旷神怡。

盈盈走过这座金水桥,虽然很古朴,却让人有一种即将要步入宫殿的感觉;

在石室左边,有一块护林石碑,是民国廿四年桥头乡民众公立的。从“石屋仔”左边小路拾级而上,有一座古墓,墓碑横面是宋子文题写篆额的,碑文是原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、后任国家纺织工业部部长的蒋光鼐撰写,“萼楼郑公”暨德配黄太夫人墓志铭石碑。在小琅环山下的铁坑埔还有一座列入《香山县志》的卓贞烈女古墓。

如今,修整一番的小琅环公园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,更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的好场所。在一处竹林处,设有多种健身设施。

很喜欢这样淡紫色的花,一簇簇的,绽放在枝头,装点着七月里仲夏的景致;

小琅环公园道路的不像大尖山那么原始、那么陡而高,设施繁杂也不似泉林山庄。它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少女,既有乡野的清纯,又有非人工制造的亲和力,深受家庭组合和情侣组合的人们欢迎,休闲好去处。

林荫小道舒缓地向上延伸,蝴蝶翩然于游人左右。一路上或慢步前行,或休息于路边石桌石凳,或享受凉风习习裙裾飘飘。

沿着平坦的阶梯上山,路过“思乡亭”,偶然遇见这两块石头,深深喜欢它的裂纹;

从右边小路上去,便见到一个1986年所建的“思乡亭”,还有石室四周新建的烧烤炉、石凳,为游人提供丁憩息之所。坐在此处,倚松听泉,欣赏四周景色宜人的环境,真令游人流连忘返,今日的小琅环,旧貌依然,更添新姿!

山下竹林地皆建有三山“武侯庙”,和“石岐学宫”同出一师,可惜却在五十年代被拆。在上世纪的六、七十年代,此地环境也一度被人为破坏,直到近年才被逐渐修复。

山路很是清幽,漫步于此,空气里夹杂着山肴野蔌的气息,让人倍感心情舒畅;

为满足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需要,三乡镇政府从1998年开始,与桥头村一起整治小琅环的环境,修建上山的一些水泥路,专门请两名清洁工负责山林卫生管理等,至2002年镇政府共投入了约60万元修建设施和日常管理。随着到小琅环山健身、游玩的群众越来越多,小琅环山现有的设施已不能满足要求。

加油,再坚持一会儿,不久以后,就能够看到“小琅环公园”更加美妙的风景了;

2002年下半年,三乡镇党委决定以天然胜景为基础,征得桥头、乌石两村同意后,对小琅环山进行整体规划,分三年投入460多万元,把小琅环山改造成一个大型的休闲公园,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精神文化和健身运动需要,免费为群众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。

爬了好半天,终于来到山巅,这里是“叠翠亭”,取材于李白的名诗佳句;

相关链接:三乡由来

三乡原为平岚、乌石、桥头三个村(含圩仔)的合称,在市境南部,地处山区与冲积平原中间,山丘环列。白水林山在镇东南,主峰海拔473米。主要河流茅湾涌,源出于将军岭东,往东折南流纵贯镇东部,经坦洲镇境出海。秦代,山下为海;南宋前仍是浅海滩涂;后因山泥与河沙冲积,中部形成丘陵平地。早在唐代,彭、关两姓人定居于乌石,北宋庆历四年(1044年)惠州路判郑菊叟到桥头定居。

远方鳞次栉比的建筑物,是中山三乡镇发展盛况的体现,登高望远,景致十分优美;

香山置县前属东莞县文顺乡,南宋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置县后属丰乐乡谷字都。清道光初年属谷都。光绪初年属谷镇。宣统二年(1910年)属五区(1930年五区改称南乡区,翌年复称五区)。

1951年11月属上五区。1953年称二区(含今神湾镇),1957年划出神湾改称三乡乡。1958年环城、神湾、板芙和珠海市的 前山并入,称三乡公社。1959年析出环城、前山。1961年称区。1963年称公社,同时析出神湾、板芙。1983年复称区。1986年12月改称今名。

在叠翠亭里,俯瞰四周中山三乡镇的绝妙景致,真的是太过惬意的一件事;

2012年7月22日,香山本土文化爱好者“清风剑客”,应好友“中山自游人”盛情相邀,欣然从珠海香洲驱车来此,路途约有一个半小时之久。旅途虽远,然在此游览人文之胜迹,感风月之旖旎,倍觉心襟惬意,意趣畅然,人间之乐事,不过如此也,遂作《游三乡小琅环有感》一首,诗曰:

三乡桥头小琅环,景致旖旎广流传,

闻听胜境怦然动,此时不至待何年?

轻装从容寻古迹,悉心留意访山川,

荫堂刻字今犹在,松风水月自潺潺!

在亭子的北边,可以清晰地看见有一座四角攒尖的凉亭,远远看去,与山色融为一体;!

相关文章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站长邮箱 87868862@qq.com Copyright © 星座运势网 鲁ICP备2021038129号-33